本帖最后由 杰哥 于 2017-6-1 21:02 编辑
几年前就想着去大襟岛了,也看过一些帖子,对大襟岛也略知一二,只是每次都错过机会。这次把握到了,跟着海林、辉少两位老司机,还有一众帅哥美女说去就去了。。。
大襟岛位于台山市赤溪半岛南面的14海里海面上,与珠海市的大芒岛、荷包岛毗邻,与上下川岛遥遥相望,是台山市的第三大岛,因形似古时衣服前襟而得名。东西与南北最广处都有4公里多,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全岛皆山。大襟岛海域又是我国已知的白海豚第二集中分布区,中华白海豚是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可看到船后有白海豚跃跳海面的有趣场面。
早闻大襟岛是个麻风病人居住的地方,据查资料,大襟岛麻风医院于1924年由名叫力约翰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倡议创办,华侨梁耀东筹建、民国著名外交家伍廷芳捐款兴建,高峰时期病人多达500余名。1951年,医院由台山县政府接管,至今共收治过1200多例麻风病人。1994年,澳门明爱服务中心成了给予医院最大帮助的慈善机构。1997年,中心出资200多万元,添置了快艇、发电机和太阳能热水器等物件,改善了医院的设备和环境,并分批派遣外籍修女以帮助照顾病人,每批3位成员,服务期限为3年。可最后一位修女于2007年1 月2日走了,从此到现在是没有修女在此服务。当地政府还是派了医务人员在此上班。至2010年只剩下四十多位康复人员。本来他们的病情都好了,可以回家,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还是生活在这里。2010年08月筹划搬迁,2011年1月9号,大襟岛台山大衾麻风病院的44名康复人员全部撤离了大襟岛,搬往东莞洪梅镇的泗安麻风病院,至此,近百年历史的台山大衾医院正式撤离。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科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等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麻风病不是遗传病,经几个月的治疗,能完全康复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1873年,汉森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20世纪40年代以前被认为不可治愈,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在当时,麻风病人的下场几无例外是被放逐———被家人或亲友赶出家门,流落街头、风餐露宿、兼饱受路人凌辱唾弃和野犬狂追乱吠,甚至被打死。直至麻风医院的建立,麻风病人才有了庇护所。我国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早年,父亲所在的生产队也出了两个麻风病人,是两兄弟,其父是生产队的队长,后来举家迁往澳洲定居了。两人发病后,被送往中山南蓢镇的大茅岛医治,病情好快治愈,但碍于手指不全,怕惊吓家人而没有回家,细弟还娶上了南蓢镇当地长相不赖的媳妇,并生下了一对健康子女,子女现也已成家了。八十年代,我曾随父亲前往探望,为他们送上可口的荔枝。麻风,现只剩极少库存了,而且都是已经治愈的老人,那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了! 这次去大襟岛,就是带着这个好奇,去探个究竟。。。
早上9点半从斗门出发, 10点半到达台山市赤溪镇钦头下村码头,队伍分两批次坐一只大飞,心情那个兴奋啊!
眼前就是大襟岛南湾了,但那日我不懂,所有资料都是后来查阅得知的。
到达码头,潮水好涨,因搬装备我来不及换鞋,波鞋被浸湿了。
体力超好的伦哥。
趁后队未到岸,前队从码头回来搬运行李去营地。
秀美的大襟岛,沙滩形如新月绵延几百米长,沙滩平缓洁白,海水湛蓝,蓝天白云,天海一色,放眼远望,美不胜收!
扎好营,烈日当空,有些队员选择了午休,维记、伦哥出去走走,我也拿出相机去找寻麻风村那个故事。。。
沿着水泥路走,这里有幢楼房建筑,居说楼下是小卖部,但不见有东西可卖,有其他一些队伍进驻一二楼,干净平坦,楼下旁边的水头,很好的五星营地。
再沿着水泥路往前走,来到了一条自然村,当时我一直当是那个麻风村了。这里约有数十座房子,但村内空无一人,家家户户房门用横木栅着,并没上锁。村落破旧,门前杂草丛生,显得十分凋敝,带来几分沧桑感。看来故人已远去多年!
村巷的尽头,有一房子房门较新,似有人气,可能就只有这户人家尚在居住了,只是主人家不在。
房子还是拉有电线的,感觉曾经的点点灯火。。。
我爬上了一间有楼梯的房屋平台,哦,村子并不大,排列还算企理,但除了到处响起的满耳的“知了”声,好像并没有多少人间的味道,内里忧伤几分!
水泥巷道地上大约贴着“一九九四年一月七建”的字样,这或许与某些故事有关联。
我壮着胆子打开了一间房门,里面很暗很暗,我调慢了相机快门,好让相片亮一点。里面已经人去屋空了。奇怪的是,整个村子不见自来水装置,连一个水头也没有。我在想,病人大多都有肢体残疾,漫长的挑水生活是如何走过来的?
离开村子,我带着疑问问了几个驴友,他们都说那里不是麻风村,麻风医院在山背的北面。
后来,我回家查阅资料,确实如此,我所探访的是南湾村,那是一条渔业村。原来,大襟岛北面的北湾谷地中,有已搬迁的麻风医院,叫大衾麻风病医院;岛南是南湾,有南湾村;岛东的鸡冠形山峰,海拔404米。从卫星图看,整个小岛被绿色覆盖。19世纪初,大襟岛南湾山谷中出现常驻渔民,南湾村古村落开始形成。村子的四周栽满了榕树,有个传说,早先的老村经常遭盗匪抢劫,风水先生在村子南面种了一圈榕树,他告诫村民,住在圈内则吉,住在圈外则凶。之前,村民们都笃信这个传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打渔为生的南湾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2000年开始,富裕起来的南湾村渔民陆续搬往对岸陆地上的赤溪镇。2010年春节后,南湾村80多户村民只剩下两位老人,古村凋敝。南湾村有80多座房子,曾经有三四百人居住于此,早几年前,外迁的村民春节还会回来过年;而现在,村民们甚至把祖公神位都搬到岸上的新家,于是,村民回南湾村仅有的象征意义都没了。 可岛上的村民们为什么要离开南湾村?靠海吃海,这个面向大海的村庄,村民自然靠打渔维生。原来,南湾打渔实在不方便,南湾虽然也有码头,但是距离村民的房子较远,村民必须扛船出海,而且南湾的风浪很大,渔船出海不仅耗油,危险性也比较大。这里也没有公共交通,要去对岸的镇上,村民需要自己驾驶渔船,成本高而且还要看天行事。交通不便在大襟岛甚至造成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1999年南湾村一位年仅两岁的小女孩发高烧,送往陆上医院的路上,女孩就靠在妈妈的怀里停止了呼吸。交通不便还使当地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曾经有香港的富商来大襟岛投资旅游,但以失败告终。另外,村里至今没有通电。村民买来太阳能发电机放在屋顶,两个蓄电池轮流充电,用来照明,电视机大多数时间是摆设,没有信号。村里也没有手机信号,要通话时到码头边的海滩,那里才有微弱的信号。南湾村里曾有一所南湾小学,但太艰苦,整个学校大多时候都只有一个代课教师,很多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小孩放在南湾小学,宁愿多花点钱也要把小孩送到镇上去读。终于在2003年,南湾村从此结束了有学校的历史。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相继走出南湾村,在各种因素的催逼下,使村民离开祖居地,南湾从此沦落为空村。 于是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北湾出海,争相在北湾码头附近搭起了简易竹棚,作为渔业生产的“临时基地”。10年间,北湾竹棚越来越多,多达四五十间。现在渔民都有三个“家”——南湾祖屋、赤溪新房和北湾竹棚。 其实,在麻风病医院初建时,村民对麻风病人非常恐惧,没有一个人敢去北湾。后来渐渐习以为常,还卖鱼虾给医院。至今为止,南湾村民无一人患上麻风病。麻风病医院的建立,也给村民带来了帮助。以前,民生了病都必须渡海去赤溪镇找医生。建院后,村民一般都先到麻风病院看医生,药品是免费的。最重要的是,北湾竹棚的村民接上了医院的自来水,结束满山遍野找水喝的历史。村民和麻风病人的情感需求终于找到了交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岛上盛行的结契风俗让村民和麻风病人进一步走近,村民开始认麻风病人为契爷、契妈,希望麻风病人来承担契子和契女的病痛。那里孤独病人尽管知道自己作为契爷和契妈,是要替孩子“承担”病痛,但依然乐于接受,后来,医院搬迁,老人们还将锅、桌子、电视等家具,送给平日关系好的“契仔”、“契女”。因此,南湾沦落为空村与麻风病医院扯不上半点关系。
据说这里可以翻越山,到达岛的另一边,也就是北湾。山路难走,这条路少人行,都长满了草遮住路。如果政府开一条路连接南北湾,对于现今的中国建筑能力来说,也是小菜一碟,有的也就是钱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