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特古道
线路介绍这里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高危的一条著名古隘道,又名唐僧古道。它翻越天山主脊上海拔3500米的哈塔木孜达坂。因为清代在木扎尔特冰川上设有70户专门凿冰梯的人家,因而得名“沙图”,夏特是沙图的转音,意为“阶梯”、“台阶”、“梯道”,也有称之为“夏塔”的。夏特,清代称沙图阿满台,位于昭苏西南部的汗腾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苏的交通驿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昭苏县的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破城子,它沟通天山南北,全长120公里,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径,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著名古隘道。随着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贯通,这条古道早已经无人问津。
当你历经艰辛登上南北天山的分水岭—哈达木孜达坂,似乎进入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四周巍峨的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脚下一望无际的木扎尔特冰川像一条玉带在山谷中蜿蜒而上,消失在雪海云雾之中。刻在巨石上的图文和玛尼包上一个个垒起的石头向路经过此地的人诉说着古道的沧桑。此刻你会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而走过古道的先驱者是那样伟大。
历史上,由于南北疆之间交通的不便利,夏特古道曾在军事、商务和民间交往等方面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据历史学家考证,木扎尔特达坂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经山口,从南路的西安都护府到伊犁的弓月城,此山口是一条捷径的路线。至清代,伊犁成为新疆的军事中心,木扎尔特达坂重被启通,在木扎尔特山口附近驻有70户人家,专门负责凿冰梯,维修道路,当时官兵换防、商旅往来、多取此道。30年代中期,芬兰探险家马达汉,由新疆的阿克苏出发,路经夏特古道回国。在夏特古道哈达木孜大达坂和木扎尔特山口附近有许多刻在巨石上的维吾尔文字和三区革命军的徽记,记录了1945年三区革命维吾尔军由此出击南疆阿克苏的军事行动。从上世纪中叶起,由于沿天山南北公路交通状况的改善,险峻的夏特古道逐渐被废弃。8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夏特古道在历史、人文、旅游、生态、登山探险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夏特古道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人们对夏特古道的探险考察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1989年6月至8月,新疆大自然旅行社接待了一支16人的日本探险旅游团,共同组成了“中日联合探险队”,采用南北接应的方式穿越古道。相隔12年后,2001年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从昭苏的夏特温泉出发,企图再次穿越古道,但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协会主席董务新在探险途中遇难。 在夏特古道近代探险史上,仅有这两只探险队对这条驰名中外的公道进行过粗略的探险考察。古道上众多的历史遗迹,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还有待于人们去挖掘和探索。
! J8 P- Z# |* a全长120公里的夏特古道跨越天山南北两个气候带。昭苏和夏特温泉都位于天山北坡,气候湿润,夏季多雨,而位于天山南坡的拜城县和南木扎尔特河谷,气候干燥,夏季气温较高,导致木扎尔特冰川迅速消融,引发山洪。古道气候一月最为寒冷,在达坂附近月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25摄氏度;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10-12度。大量降水集中于夏季的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10月下旬至次年5月底为积雪期,积雪厚度可达65厘米,不宜穿越,在哈达木孜达坂以北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是主体民族,夏特河谷都为哈萨克牧民;而达坂以南属于阿克苏地区,南木扎尔特河谷都是维吾尔牧民。这里老一代人对夏特古道有所了解,甚至年轻的时候走过古道,而年轻人根本不了解古道。由于古道两侧的少数民族牧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他们对探险活动不能理解,也不会说汉语,这对不懂当地语言的探险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二、线路评价 夏特古道是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高危的徒步探险线路,穿越途中,支离破碎的木扎尔特的冰川,冰缝、冰河,以及汹涌的南木扎尔特河都会给探险者构成极大的威胁。加上马匹无法通过木扎尔特冰川,探险者只有靠自己背负所有的装备食品,在高海拔山区行军对体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徒步》里介绍夏特古道穿越主要有四大危险,第一是横跨冰川,冰裂缝纵横,危机四伏;第二是下冰川,冰川末尾是高一百多米的叠冰坡,冰坡均在七十度以上,滑落而下是致命的;第三是野生动物众多,有被袭击的危险(这次路上几乎没有看见);第四是木札尔特河水,汹涌而冰冷,渡河是危险的,董务新遇难就是渡河而致。总之,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肃对待。
难度级别:属于高危的徒步线路,如果按最高五级来算,这个线路至少四级。最佳时间:冬季天山北坡和达坂上的积雪很厚,难以通行;盛夏的高温使得冰川迅速溶化,木扎尔特河水暴涨,切断古道,人畜根本无法通行。最佳探险时间在每年的5月中旬—六月中旬或10月—11月。
起点:新疆昭苏县夏特温泉。中转站:玉石场。可选择包车到玉石场(只有越野车或当地矿上的人货车可以进去)接到阿克苏,坐火车回乌鲁木齐。终点:新疆拜城县老虎台乡(在此可乘班车到拜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