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428 次
组织活动: 371 次
|
彩虹古道穿越路线
【彩虹古道简介】
唐代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有人说,位于鹤山市鹤城镇与宅梧镇交界的皂幕山系的彩虹岭就由此得名。其实,关于彩虹岭名字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大风雨过后,山巅上常有彩虹出现,故得此名,这多少给这座横亘在鹤城镇与宅梧镇交界的小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条清代开筑、全长30里,并被后人称为彩虹古道的山间小道弯弯曲曲,横亘在皂幕山系的彩虹岭上,一头连接宅梧镇,一头连接鹤城镇。翻开鹤山县志,关于彩虹古道的最早记录,来源于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清雍正十年(1732)至清乾隆六年(1741)间,(因双桥都(今宅梧镇、双合镇)与附城都(今鹤城镇)中隔皂幕山),来往不便。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遂倡议凿山筑路。此道筑成后,两地路程由80里缩短为30里,成为两地交往的必经之路。山道横跨岭西岭东,宛若彩虹,不知道这是不是彩虹岭名字的又一个由来,但“彩虹夕照”却成为了鹤山旧八景之一。
行车路线:
广州出发——上广佛高速——上佛开高速,在佛开看到共和出口的时候,右转一直走——到小官田交叉路口,转左进入G325国道——325国道一直走,直到看到一收费站,不要过该收费站,在距离该站约两三百米处有一转右路口(禾谷)——上该路口,直走一小段后在一岔路转左,经一小桥——继续直走到尽头,到了某村(松新村)——请在该地问村民打听文忠餐厅方向(因当时我们绕了两绕,我记不太清了~),此时已经离该餐厅非常近。
文忠餐厅老板电话:13528354074 老板娘电话:13232410491
建议在文忠餐厅扎营,以方便第二日上山,可提前一日打电话给该餐厅老板,让其准备霄夜事宜。老板及老板娘都是热情好客之人。如果想感受野外扎营气氛,可继续前行约一公里处的龙王庙,该庙附近有一平地可以扎营,旁边有溪水。然后第二日再撤回松新村上山。龙王庙附近没有路通往彩虹古道(我们经过两小时的探路,发现龙王庙上山不可行,必须从松新村上山)
行山路线:
出了文忠餐厅后沿大路前行约三百米转右进村,可问当地村民上山的路口。路上岔路并不多。并有粉粉同学以前留下的部分红带,不会太难认。 途中必经之地:彩虹古道,彩虹岭(一块大石上三个字),黄帝石(无人村),宅梧白水带。近到黄帝石时容易迷路,岔路较多,而且该村由于无人居住,淹没在丛草间。从黄帝石穿出一路下山,下至半山腰处有一小石方碑,转右。继续一路下,到到离山脚不远处又一岔路,继续转右,下到白水带。全程路步程约五个小时。 建议请当地向导(可由餐厅老板老板娘介绍,从松新村上至宅梧白水带下,五十元向导费)。 <可让车子在白水带处等候。
行走在近300年的古道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与江门市野外探险XXX的会员们一道,用心感受了这条近300年的、用一些石块铺就、仅能供行人挑担行走的山间古道。
上午9时,迎着山野清新的空气,我们从鹤山市(鹤城镇)三堡乡出发,开始沿着彩虹古道一路攀登。开始一段路面断断续续有石板铺路,道路陡峭得几乎是三步一米地向上提升自己。路越走越窄,草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竟然比人还高,我们必须小心地拨开杂草找路,同时还要提防蛇。再往上走,道路虽然已经没有刚开始陡峭,但是遍布的荆棘平添了诸多的烦恼。开始还断断续续出现的石板古道,现在只有隐约可见的青石板,它们或者深埋山土之中,露出的一角在尽力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或者淹没在杂草丛中,偶被我们拨开杂草才沐浴久违的阳光,它们剩下的,只是历史的沧桑吧。
11点钟的时候,我们来到了200多年前挑夫们歇脚的地方——茶亭。虽然现在的茶亭只剩下一处十几平方米的空地,但是它的轮廓还是那么清晰。茶亭建在半山腰一处平坦的空地上,周围是浓密的山林。像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一样,茶亭的基座是用一块块的石头按照合适的搭配堆垒起来的,虽然已历经近300年,但遍布荆棘的人工修葺的基座轮廓还是清晰可辨。一棵不知名的歪脖子树正好长在茶亭基座的旁边,想必是当年挑夫们挂衣服的地方吧。面对长满一人多高荒草的茶亭,谁又能想象它当年的繁华和热闹呢?也许当年挑夫们在这里曾快意地品着山茶,交流着各自的生计,收集所需的信息,又各自奔向四方,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吧。
过了茶亭,接下来的一段路我们经过了艰难的历程,这一段的彩虹古道已经淹没在“青纱帐”里,唯有用手拨开缠绕的荆棘,才能顺利通过。在一个拐弯处,一个面积有一平方米的水池清晰地显露在古道旁,水池里的水还保持着固有的清澈,大概是给古时忘记带水的挑夫解决口渴的地方。在1个多小时的“青纱帐”之行中,我们还见识了红红的山果、紫紫的野葡萄、不知名的山花、古道留给现代最清晰的记忆——一段十几米长保存完好的台阶等,增添了无尽的情趣。
走过“青纱帐”,眼前豁然开朗,在一仅容一人行走的狭窄路段,一块凹进去的巨大岩石上,三个白色的大字“彩虹岭”格外清晰。鹤山县志记载,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在彩虹古道筑成后,题“彩虹岭”3字刻于古道中段石崖上,现仍保存完好的这块巨大岩石,大概就是当年鹤山首任县令提笔留言的石头吧。野外探险协会的大梁突然惊觉,古道的标志石上“彩虹嶺”三个大字,“嶺”字头上的“山”被移到左边去了,想来是作者黄大鹏老先生用心良苦,希望古道上的山都被移到一边去,不再挡着路,好让百姓安居乐业。
“黄帝石”成为“无人村”
中午12点多钟,我们来到了黄帝石。黄帝石是宅梧镇白水带村委会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距宅梧镇区10.5公里,位于彩虹岭西山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廖、陈两姓自惠州迁此植茶,建村聚居,分廖屋和陈屋两村,面积0.6平方公里,是鹤山市地势最高的村庄。村舍为泥墙瓦房,村民操客家方言。鹤山建县后,为方便双桥都人来往邑城,缩短行程而“捐金钱,募壮丁,从山径中刬削平坦,就其势之折旋而为路”,此路便为彩虹古道。村北有一山石似人横卧于地,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题“横地”二字于石上,村名从之,称横地石。客家方言“横地”与“黄帝”音近,故雅称黄帝石。
据记者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帝石是共产党游击部队的堡垒村,并于1959年11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定为革命老区抗日游击根据地。1978年前全村人口70人,以种茶为主,兼牧牛、采药、养蜂、捕猎。因村民外出要爬彩虹古道,生产、生活极为不便,部分村民迁往白水带、宅梧镇定居,最后 4户村民也于199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全部迁到白水带或宅梧镇定居。昔日闭塞的“黄帝石”已经成为“无人村”。
走进剩下的残墙断垣,几间狼藉一片的房间内,正对大门的墙壁上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忠” 字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文革时期,大概红卫兵小将也曾沿着彩虹古道来到这里,把黄帝石的土豪劣绅押上审判台,用当时特有的手段开展“红色革命”。彩虹古道的变迁印证着黄帝石廖家村、陈家村的变迁,现在,黄帝石村庄的野桔“依旧笑春风”,而村民已是“不知何处去”。交通不畅,绝对是廖家村、陈家村荒废的主因。
经过6个多小时的跋涉,15公里长的彩虹古道远远落在了我们的身后,下午3点多钟,我们来到了穿越彩虹古道的终点宅梧镇白水带。路旁街道上的一位老婆婆告诉我们,以前她们都是挑着东西从彩虹古道到鹤城去卖的。由此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彩虹古道还承担着经济的功能。
“消失”的彩虹古道
鹤山市博物馆现存一块清代石刻,那就是鹤山著名的“黄大鹏诗碑”,诗碑长132厘米、宽57厘米,由黑色页岩阴刻而成。诗碑上有黄大鹏在鹤山任上10年将离任时明志诗一首,诗文曰:“蔽天垂翼下蓬瀛,指点云根叠锦城。收拾两溪沙砾净,流光滟滟月传声。风雨昆仑去复旋,十年常在雾云边。怪他人尽呼仙吏,煨芋烹泉种碧莲。”鹤山县志关于黄大鹏的记录也说他“任期内筑城疏河,豁免逋欠,招民垦荒,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双桥都士民自发在鹤城修建‘陶黄二公书院’纪念他。”
黄大鹏老先生值得鹤山双桥都士民纪念,他给当时的鹤城到宅梧路段修建了“高速公路”,使80里山路缩短为30里。路通则财通,两地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交换从此离不开彩虹古道,尽管这种发展寄托在挑夫们的脚板上。在交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彩虹古道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另外的方式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彩虹岭隧道就是这种另外的方式。彩虹岭隧道位于鹤山市双和公路鹤城至宅梧段,长5.068公里,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路基宽23米,计划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该隧道主洞工程于2003年6月17日正式开始施工,目前,隧道仅剩下100多米的工程任务。隧道通车后,鹤城来往宅梧还用翻越彩虹古道吗?黄大鹏可以含笑九泉了,因为他的彩虹古道已经消失,而他的“高速公路”已经实现。
|
|